(网经社讯)4月7日,小红书发布《关于修订〈平台消费者电商购物规则〉的意见征集通知》,首次明确界定16种“非正常购买”情形,赋予平台主动关闭高风险订单、自动退款的权限。此次修订被视作小红书强化电商交易安全、打击灰黑产的关键举措,标志着社交电商平台治理进入更精细化的阶段。新规目前处于意见征集期(4月1日-4月8日),预计公示结束后正式生效。
政策背景:平台治理持续升级
网经社数字零售台(DR.100EC.CN)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,近年来,小红书电商业务快速扩张,但职业代购、刷单炒信、恶意索赔等乱象频发。此前,平台已多次调整规则:
2025年3月12日,出台《交易导流违规管理细则》,禁止商家引导用户至站外交易,违者将面临封号等处罚;
2025年3月31日,宣布严打违规营销行为,清理非官方合作渠道的虚假营销笔记;
历史规则:包括提升商品审核标准、规范直播带货、优化售后服务等。
此次新增“非正常购买”条款,是小红书构建“全链路监管”的重要一环,旨在填补交易环节的规则漏洞。
16类“非正常购买”情形全解析
新规将以下行为纳入监管范围,主要针对商家与消费者的异常交易模式:
商家端违规:
刷单炒信、虚假交易;
供应商或代理商回购商品,制造虚假销量;
代购、中间商以再销售为目的批量采购。
消费者端滥用:
多账号恶意占库存(如下单不支付、反复修改收货信息);
购买数量远超个人需求(如跨境商品疑似二次销售);
利用拆单、虚假地址套取补贴或优惠。
技术黑灰产:
通过软件或技术手段恶意下单;
盗用他人账号或诱导支付;
订单备注中发送广告、垃圾信息。
其他高风险行为:
收货信息异常导致无法发货;
通过威胁、勒索商家谋取不正当利益。
平台处置权限与违规后果
小红书明确,若交易存在履约风险,可采取以下措施:
即时干预:取消订单、拦截已发货商品、暂停电商服务;
账号管控:限制功能(如下单、钱包使用)、禁言、封号;
经济追偿:追回不正当利益、要求赔偿平台损失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若用户行为导致平台遭受第三方索赔,小红书有权向用户追偿全部费用,包括律师费、和解金等。
行业影响:重塑交易生态
商家:合规成本上升,但利好长期经营
职业代购、中间商将面临更严监管,批量采购行为需转向合规渠道;
中小商家需优化库存管理和订单流程,避免因“占库存”被判定违规。
消费者:权益保护与体验风险并存
普通用户虚假交易风险降低,但“误判”可能影响正常购物(如频繁修改地址被系统标记);
恶意索赔、薅羊毛等行为被遏制,平台退款效率或提升。
行业趋势:社交电商进入强监管时代
与抖音、快手等平台近期政策(如隐私发货、供应链合规)形成呼应,推动行业标准化;
平台数据报送义务强化(如《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管理暂行办法》),倒逼企业内控升级。
争议与挑战:执行尺度与用户权益平衡
尽管新规意图明确,但执行中的潜在问题引发讨论:
判定标准模糊:例如“超过正常生活消费需求”缺乏量化指标,可能引发争议;
技术监控难度:多账号联合行为的识别依赖算法,误判率控制成关键;
用户申诉机制:当前规则未明确申诉流程,或影响被误封用户的体验。
小红书在公告中表示,将根据反馈优化规则,但强调“继续使用平台即视为接受新规”,不同意者需在生效前停止使用。
未来展望:从规则到生态的闭环
此次修订不仅是单一政策调整,更是小红书电商战略的组成部分:
供应链深化:结合近期成立的物流与供应链公司,平台或进一步掌控商品流通环节;
数据治理联动:高频交易数据报送为风险预警提供支持,未来可能引入AI风控系统;
全球化合规:随着出海业务扩展(如香港办公室筹建),规则框架需适配跨境监管要求。
结语
小红书通过16类“非正常购买”情形的精细化定义,试图在用户体验与平台安全间找到平衡。这一举措既回应了监管层对电商秩序的要求,也折射出社交电商从流量扩张向质量运营的转型。然而,规则的实际效果仍取决于执行透明度与技术能力。对于商家与消费者而言,适应新规、规避风险将成为未来必修课。